为何冤家最终成为了情侣
争吵是彼此了解与适应的磨合
在情侣或夫妻之间,争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对事物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争吵是伴侣之间相互了解,彼此适应的磨合方式。美国婚姻专家约翰·戈特曼曾做过一项调查,旨在研究那些能够在结婚三十年之后还对配偶抱有热情的夫妻,到底有什么共同的特质。结果发现,他们的最明显的共同点居然是:敢于吵架(所谓的敢于吵架,是指愿意表达自己出的意见、不满,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对于情侣来说,“冤家”们似乎提前进入了这种磨合期。一般作为普通朋友,大家聊天的内容无外乎兴趣爱好、每日趣闻等,而“冤家”们则已经开始了对对方的人品、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的挑剔与批评,而随着这种争吵,彼此双方了解的越深入,越有可能磨合出一种相对和谐的相处方式,并擦出爱的火花。
反差:原来在我心中你最美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分4组,每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被评价者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对数十人进行实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这一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冤家”之间的砰然心动往往在于突然发现原来对方也有优点,不似之前你对他/她的印象,或者是对方突然有一天也对你送上关心的话语,不似之前的冷言讥讽,这会让你在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反差,这种先贬后褒的反差更容易让你对对方产生好感,而当你撇开成见带有好感去重新认识一个人时,会更多的发现他/她的好。
批评也是一种关注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
虽然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对工作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工作的起到促进作用,但从这个实验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关注的需要,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一些父母不能积极主动关注孩子的家庭中,有些孩子捣蛋调皮的让父母头疼,不管如何打骂都不起作用,其实孩子延续这样的行为有时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在“冤家”的互动模式里,虽然大部分都是批评或针锋相对,但也相当于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注是一种能量上的投入,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投入能量的越多,这个人或者这件事在你心里的位置就越牢靠。
为何冤家最终成为了情侣相关文章:
为何冤家最终成为了情侣
下一篇:请问什么情况会得肾炎?